联系我们

勃生元招商代理

新哥:290162017

【中信建投策略】现实与未来:2022年的疫情冲击

发布者:勃生元官网发布时间:2023-10-23访问量:132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摘要

●上海疫情清零进行时,复工复产逐步展开目前虽然上海疫情总体趋于缓和,但目前距离全面解封还有一段距离。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上海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在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方面,上海各大物资供应商也在不断恢复工作,为后续全面复工提供物质基础。

●全国疫情呈现出新特点,对经济影响逐步增强

1、本轮疫情波及28个省份,累计感染人数超50万,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

2、本轮疫情对居民消费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出行受限,大量消费场景被破坏以及企业经营承压,居民收入受损,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回落。

3、疫情带来的防疫措施不仅直接阻碍员工和产品流动,也间接加大了人流和物流阻力,延长了生产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拉低开工率。

●防疫新形势下的冲击与修复

1、由于奥密克戎的强传播性以及上海疫情的突然爆发,国内其他省市加强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及防控力度,全国呈现出核酸/封控常态化的趋势。

2、大范围的封控以及频繁的核酸检测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也成为应对疫情不可避免的经济代价。生产端角度,物流指数持续下降,多地尚未出现明显复苏;消费端方面,出行链相关、非刚需消费受损。

3、保供成为目前焦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4月19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到目前保供需要货运物流畅通并提出多项解决措施。

●目前看改变“动态清零”防疫思路的条件仍不成熟

上海疫情发生后,有观点认为“与病毒共存”是否代价更小,且能够与国际接轨。我们认为“病毒共存派”有数据下降检验误差情况、病毒变异较快、我国医疗问题储备不足等问题存在,目前看改变“动态清零”防疫思路的条件仍不成熟,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概率将坚持“动态清零”这一防疫思路不变。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概率将坚持“动态清零”这一防疫思路不变。物流不畅和出行限制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冲击将是我们进行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预测时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上海和全国疫情的发展,供应链能否保持稳定,产业链复工能否顺利完成也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博弈点,我们将对此保持密切跟踪。●风险提示:上海解封时间晚于预期,疫情在全国多地蔓延,封控状态下复工进展不佳,出现新型变异病毒的可能,防疫策略出现变化。

一、上海疫情清零进行时,复工复产逐步展开

从2022年3月下旬以来,上海疫情爆发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多月。上海还基本处于封城状态,每日新增的病例数仍然居高不下。本次疫情波及整个上海市并影响长三角部分城市,对于其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稳定方面造成巨大影响。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疫情爆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上海经济需要恢复,复产复工需要得到保障,“社会面清零”需要尽快得到实现。作为当前中国疫情防控的总方针,“动态清零”在未来将更加精细化和常态化。正如习主席在4月10日于海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海疫情现状如何?观察最重要的两大指标

上海疫情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博弈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上海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影响,我们需要对疫情的发展和控制保持密切的跟踪,疫情何时能够得到控制,最关键的是以下两大指标:

【指标一】对比上海市闭环管控区内新增的确诊人数+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和社会面内新增的确诊人数+无症状感染者人数。

社会面新增总人数是由新增病例总人数减去闭环管控区内新增总人数获得,表示管控区外的阳性病例。“社会面清零”就是已经不存在社会面的疫情传播,所有的新增病例都是在隔离者中发现的。从4月11日开始,上海社会面新增人数达到历史高点,随后开始稳步下降,并于4月21日下降到250例;闭环管控区内新增确诊自4月13日以来缓慢下降,也于4月21日达到近期最低的17236例。疫情状况不断好转,新增人数有望“清零”。同时,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市将从4月22日起开展社会面清零九大行动,加速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

【指标二】对比上海市新增病例总人数和治愈+解除医学隔离的总人数。

为了贯彻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疫情防控要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决不能留下任何死角和空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前提条件在于需要在医院容量饱和前达到新增病例总人数小于出院总人数。在4月18日上海市疫情首次出现两者持平状况,并且出院人数在接下来的几天均大于新增病例总人数。截至4月21日,上海市新增病例总人数为17486人,治愈+解除医学观察总人数为27988人,为应收尽收提供了保障。

总体而言,虽然上海疫情总体趋于缓和,但是上海疫情防控办并未针对2022年此轮本土疫情发布解封时间最新通知。根据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公布的预测结果,上海疫情有望于5月3日左右得到控制,而全面解封预计要到五月中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海针对此轮本土疫情,会按区域进行陆续解封。根据4月20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159场)介绍,金山区和崇明区在4月19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这意味着上海最先解封的区域可能是以上两个地区,有望在4月底或在5月初解封。

复产复工逐步展开

本轮疫情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影响,3月份产值同比下降7.5%,造成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仅4.8%,增速放缓。为了减少疫情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复产复工活动。根据4月22日上海市举行的第161场相关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一周,666家重点企业已经有70%实现了复产复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上汽、特斯拉等整车企业连续实现整车下线,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也陆续复工,汽车企业在产率、产能利用率方面有所提升。集成电路、化工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在4月18日,上海市正式启用全国统一的《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严格落实省界道口“通行证+48小时核酸阴性”、“即采、即走、即追”制度,提升了身份插眼效率,也提升了物流转运效率。

为了引导企业有序进行复产复工,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在2022年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跨省市运输,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在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方面,上海各大物资供应商也在不断恢复工作。截至4月15日,上海重点超市卖场,非涉疫门店开业1011家,电商平台非涉疫大仓已恢复营业42个,非涉疫前置仓恢复营业779个,目前外卖骑手在岗人数1.8万多人,每天的配送单量180万单左右。同时经过多方努力,浙江省平湖市、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市西郊国际批发市场已经建立了三个生活物资中转站,为来沪运送物资的司机提供保障,全程闭环管理、无接触式接驳货物。既保障了商家和顾客的安全,又缓解了上海市近期“物资短缺”的问题,为后续全面复工提供物质基础。

二、全国疫情呈现出新特点,对经济影响逐步增强

本轮疫情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本轮疫情波及28个省份,累计感染人数超50万,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中高风险地区及执行封闭或半封闭隔离管控措施的区域数目不断增多。由于流行病株以传播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此前“顺藤摸瓜”式对确诊案例进行追溯、隔离的防控政策很难及时遏制疫情散播。疫情在东北、长三角、西南及珠三角等地仍有扩散迹象,部分省市在短时间内反复封闭、解封。从区域结构来看,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均已报告确诊或无症状病例,且18个省录得累计超过500人。截至2022年4月23日,上海、吉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江苏、安徽、广西、黑龙江、浙江的累计确诊病例均已破千。同时,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目前有12个省/市辖内有10个以上区/县都存在中高风险地区、其中不乏经济重镇如上海、广东等。我们以封控地区数量为统计标准,将该指标大于10的城市视为受本轮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除本轮疫情震中上海外,还有天津、苏州、阜阳、泉州、广州五个城市封控地区数量多,受影响大。下图为上海及其他五个城市的部分经济指标与2020年湖北省的对比。仅从城市层级数据来看,上海及受本轮疫情影响较大的五个封控地区占全国GDP比重超过7%,波及人口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湖北省。

另一方面,鉴于上海在我国经济和汽车等关键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重点企业稳定生产,保障供应链稳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4月15日,工信部、交运部、人民银行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国务院保障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专题会议精神,研究落实工作举措。同日工信部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摸排复工复产的梗阻障碍。次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文件强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场所分区分类管理;强化企业员工管理;加强物流管理和防疫物资储备;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保障。据央视报道,上汽集团4月18日将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此前受到疫情的影响,上汽集团在3月中下旬在上海的工厂进行了闭环生产,4月份部分工厂陆续停工。

居民消费受到抑制

现有数据显示,本轮疫情对居民消费短期影响已经显现。源于两方原因。第一,居民出行受限,大量消费场景被破坏,线下消费需求锐减。第二,企业经营承压,居民收入受损,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回落

从居民收入情况看,2022年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4%,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7.0%,实际增长6.3%。从居民消费支出情况看,2022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名义增长6.9%,实际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名义增长5.7%,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名义增长8.6%,实际增长7.8%。与GDP实际增速的对比而言,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际增速低于GDP增速。

从失业率及消费信心指数看,就业形势和消费信心明显恶化。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较2月上升0.3个百分点,已经明显高于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12月为5.2%)。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0.5,较1月下滑1个百分点,已明显低于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12月为126.6)。城镇调查失业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恶化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能力,对消费恢复不利。从社会零售来看,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转负,从1-2月的6.7%降至-3.5%,回落10.2个百分点。扣除汽车之外同比名义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6.0%。

人员、物资流通受限影响工业生产

疫情带来的防疫措施不仅直接阻碍员工和产品流动,也间接加大了人流和物流阻力,延长了生产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变相进一步拉低开工率。

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1-2月的7.5%下降至5%,除个别重工业行业生产加速外,其它大部分行业均减速,其中汽车、设备制造、机械等行业减速尤为明显。近期建筑钢材等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减速明显,显示生产活动受阻。

鉴于疫情对于二季度中国经济的冲击,投资者需要考虑调低对A股企业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的企业盈利预测目标,我们认为这将在近期市场表现中得到反映。

三、防疫新形势下的冲击与修复

上海疫情后遗症:全国核酸/封控常态化

截至2022年4月21日,上海疫情单日确诊人数虽然相较4月15日3594的高位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近2000的高位。目前确诊病例新增书及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均有处在从高点缓慢下降的过程中。根据目前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下降,确诊人数下降的情况,判断接下来的两周将进入“清零关键期”,预计上海有望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

由于奥密克戎的强传播性以及上海疫情的突然爆发,国内其他省市对于疫情的重视程度以及防控力度近期进一步加强。以上海周边的苏州地区为例,截至4月21日,4月新增病例仅为12例,21日单增仅为2例,但苏州目前封控区数量达到40,同时开展多次全员核酸,并对重点地区进行多次核酸检测,以确保疫情传播得到控制。疫情相对严重的泉州地区更是提倡常态化核酸,达到重点人群三天一检,确保疫情防控力度。新形势下,全国呈现出核酸/封控常态化的趋势。

从高频微观数据看当前经济冲击

大范围的封控以及频繁的核酸检测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也成为应对疫情不可避免的经济代价。从生产端的角度来看,目前生产端方面,物流停滞下生产相比前几年同期依然处于较低状态;消费端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人们外出消费频率下降,非刚需品需求量走低,消费意愿下降,同时由于封控,生产停滞导致人们的收入下降,消费能力、意愿均有下降。

生产端角度,物流指数持续下降,多地尚未出现明显复苏。物流指数方面,疫情较为严重的吉林、上海地区在3、4月份的货运流量指数下降到春节水平。截至4月21日,吉林上海的货运指数处于25.06和18.08的低位,生产端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疫情相对较弱但毗邻疫情严重的省市或封控区数量较多的地区3、4月份货运指数也明显走低,利润2022年4月20日江苏省的货运指数维持在75的低位,同时天津、安徽、福建、广东也处于低于全年均值的位置,反映出当前疫情对于物流和经济的影响。

从港口运输来跟踪生产运输和进出口活动:4月上旬,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0.7%,环比下降6.3pct;长江三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13%,持续维持低位。

消费端方面,人们出行意愿下降将导致出行链相关消费受损。在疫情严重的上海区域地铁的客运量几乎降至0点;在广州区域,疫情担忧下由于人们自身的出行意愿下降,减少非必要出行,地铁客运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消费端方面,非刚需消费受损。由于疫情较为严肃以及其较强的管控力度,上海观影人次从3月11日开始降低为0,同时苏州由于管控力度较强,2月份就降低为0。广州目前主要由于人们的出行意愿下降,观影属于非刚需消费,受损也同样较为严重。

复工与保供成为当前焦点,政策层高度重视

目前疫情处于爆发期的时段,疫情严重区域经受粮食供给不足的窘状,保供成为目前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在国务院联防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由于各地疫情防控影响到交通,目前车流、物流不畅等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原因一是“层层加码”的问题比较突出,货车通行依然困难。二是防疫检查点设置不合理,出现公路出入口拥堵的现象。三是一些地方擅自关闭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和服务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物流通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4月19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提到目前保供最主要需要货运物流畅通。国务院提出要建立通行证制度,加快推广全国统一互认的通行证,同时规定了通行证的启动程序、适用范围、发放渠道等具体内容,保障重点物资的运输。同时由于疫情导致农民下田、农机上路、农资流通出现问题,国务院也提出了关于春耕生产的多方面措施,首先要严格落实差异化防控,保证人员能够有序开展农事活动;其次优先春耕农资运输通道,保障春耕农资交通运输,确保农民能够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

四、目前看改变“动态清零”防疫思路的条件仍不成熟

上海疫情发生后,有观点认为“与病毒共存”是否代价更小,且能够与国际接轨。我们认为“病毒共存派”有数据下降检验误差情况、病毒变异较快、我国医疗问题储备不足等问题存在,目前看改变“动态清零”防疫思路的条件仍不成熟,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概率将坚持“动态清零”这一防疫思路不变。

防疫政策放开一段时间后,疫情并不一定能够下降

根据WHO的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地区报告的每周新增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截至4月10日,全球已报告超过4.96亿例确诊病例和超过600万例死亡病例。但是WHO认为我们应当谨慎看待这些趋势,因为一些国家正在逐步改变其COVID-19的检测策略,导致进行检测的总数减少,因此检测到的病例数也再减少。

未来可能产生更强致病性的变异毒株

截至目前,变异的新冠病毒出现六大类,分别是Alpha、Beta、Gamma、Delta、Lambda和Omicron。每一类的病毒变异都在传染性和致病性方面有所改变,稍有不慎,全盘皆输,每一次的变异传播都是对我国防疫措施的一大考验。最新的Omicron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新难题。一旦未来出现某种新的变异毒株,与当前病毒相比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则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是我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选择,对发生的新冠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

当前我国老年人疫苗普及率不高,人均医疗资源不足,难以应对“共存”后的冲击

目前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省市、城乡间医疗资源不均衡。根据世卫统计,疫情期间ICU病床数据,美国每10万人有34.7张,中国每10万人仅3.6张。目前相比于“共存派”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还具有较大的差距,不足以支撑完全放开。而同时美国具有最高的ICU病床数量,但面对Omicron病毒依然有些力不从心。根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数据,2021年12月24-2021年12月30日,全美ICU的使用率已高达77%,同时《纽约时报》报告,ICU超负荷运转的医院在全美超过40家。

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概率将坚持“动态清零”这一防疫思路不变。物流不畅和出行限制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冲击将是我们进行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预测时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上海和全国疫情的发展,供应链能否保持稳定,产业链复工能否顺利完成也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博弈点,我们将对此保持密切跟踪。

欢迎联系我们

中信建投策略研究团队陈果首席策略张玉龙联席首席策略徐建华智能量化策略组首席权益策略组陈果首席策略chenguodcq@csc.com.cn张雪娇行业比较

zhangxuejiaobj@csc.com.cn夏凡捷大势研判xiafanjie@csc.com.cn李家俊行业比较lijiajunbj@csc.com.cn郑佳雯行业比较zhengjiawen@csc.com.cn新股策略组张玉龙联席首席策略zhangyulong@csc.com.cn邱季新股及前沿研究qiuji@csc.com.cn赵子鹏新股及前沿研究zhaozipeng@csc.com.cn毛晨新股及前沿研究maochen@csc.com.cn智能量化策略组徐建华智能量化策略组首席xujianhua@csc.com.cn说明:本报告源自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策略团队所公开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本文内容详见报告原文证券研究报告《现实与未来:2022年的疫情冲击》报告发布时间:2022年4月24日报告来源: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分析师:陈果SAC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1120006夏凡捷SAC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1120005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权益策略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本产品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产品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产品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客服微信:290162017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