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生元招商代理
新哥:290162017
什么是锁阳?
锁阳是壮阳补肾的珍贵中药材,在中国医学大典《寿世宝元》中早有记载,其产品现已驰名中外,差不多与沙漠人参“苁蓉”齐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中药材和上等滋补品。
苁蓉是在盐木(俗称“梭梭”)根上滋生的地下茎;而锁阳是白茨根上滋生的地下茎。在沙漠湖盆地区,到处生长白茨,所以这种地貌盛产锁阳。我的家乡贵芨芨湖的锁阳,即粗壮,又香甜可口,质量特别好,我从小就喜欢吃它。
今非昔比,现如今的锁阳贵重了,一年比一年值钱,2021年每公斤干锁阳的市场收购价达到了五十元左右。
解放前后,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牧区是把这个宝贝当作饲料喂牲口的。当作精饲料补喂乏弱牲畜安全度过冬春,要比米面等谷物之类的作用强数倍,也常常用它来育肥猪、羊、牛、驼等肉畜,供人食用。
有经验的老母猪,大冬天都能在茨疙瘩湾的阳坡里,利用他那嗅觉灵敏的粗壮鼻子,嗅到锁阳味掘出来充当美餐。
凡是经过锁阳补喂过的肉畜,肉质鲜美可口,膘层微微发红,肥而不腻。但这么贵重的东西在当时的药材部门收购的很少,而且价格也十分低廉。
锁阳是白茨根部结出来的产品,是一年生的果实,今年春天挖掉它,只要不伤它的根部,就能继续长出新苗,到了当年深秋,又长成了新产品,等到了第二年春天就更加肥壮了。它们是一年生的产品,按节气生长、成熟、消亡。
锁阳生长到清明顶口,就是在清明节前后,发育很快,会在地面上顶出长口子;谷雨出苗,就是到了谷雨节,锁阳成长旺盛到极点,其头部伸出地面,如果不及时挖掉它,继续再长下去就会逐渐枯萎;过了芒种,就逐渐衰亡,最后变成发黑色的枯腔了。
其实冬天挖出来的锁阳质量最好,果肉鲜嫩,含糖量高,也不容易晾干,中间的肉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保持柔软的,其味香甜。三九天的锁阳祛病补身效果最好,但天寒地冻,不好挖到。
然而这对当地牧民来说,难度就小一些。一是他们熟悉锁阳生长旧坑的位置,只要是在阳坡的锁阳坑,而且必须是阳坡的坑,由于阳光的照射,比较暖和,沙土冻得不硬,一锹就能“点”出锁阳的红头来;二是凡生长锁阳的地方,本来地下温度就相对偏高,沙子比较松软,土里面生长的锁阳越多,沙土就越松软,一锹踏下去,感觉得地皮表面是虚的,冻得不实;三是凡是前一年挖过的旧坑,都留有坑的形状,一般呈现圆形,有比周围地面凹陷下去的旧印;四是凡是旧坑,其周围必有发黑色的干枯腔散落,即枯死的锁阳,既便是坑的形迹被风沙填平了,凭借枯腔的散落情况和地面虚实的程度也能找到锁阳。掌握了这四个特点,在大冬天就可以判断出生长锁阳的位置了。
奔向东麻岗挖锁阳
1960年10月,我受王福校长的委托,带着我们高三毕业班的21名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到我的家乡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公社去挖锁阳,为学校食堂搞代食品。
哈什哈实际上在民勤县城的南方,但民勤人习惯上都称其为东方,这是因为当地习惯称谓的地理方位与实际不符,要是用指南针矫正,约有45度左右的错位,老祖宗传下来的,用惯了。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属于沙漠湖盆地貌的内蒙古地区称作东面,也叫东麻岗。
临行前王校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重情长地嘱托我:
“希望你不负众望,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情,为同学们多搞些代食品,给学校排忧解难,以渡过眼前缺粮的难关。同时你一定要保护好同学们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千万不能出错,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好的。”
那时候我已经是民勤一中第二任学生会主席了。三年来的学生会工作压在肩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全校老师和广大同学中影响颇深,可以说有了一定的声望和组织能力,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学校领导非常器重于我,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回是到我的家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地理人缘熟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以更加自信些。21名同学都是在一起摔打了五六年的同窗好友,知根知底亲如兄弟;再者说来我从小就学会了挖锁阳,自然在天时、地理、人和以及挖锁阳的技巧、经验等方面,对我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都十分有利,因此对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说是胸有成竹的。
民勤一中,当时经营着二十多峰搞运输的骆驼,而且都是驯养有素的成年骟驼。有两位放骆驼的职工,其中一个姓彭的师傅,管理骆驼很内行。学校决定将这些运输驼全部投入挖锁阳的行动,运输上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我们一行人马,拉上骆驼,驮上行李、灶具、食粮,同时每人再带一条山羊毛口袋、一把铁锹,从学校出发,向我的家乡走去。
许多同学见了骆驼不知所措,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庞然大物,更不敢骑在它的背上。这家伙比驴高,比马大,要是使个性子,把你从它的脊背上摔下来,就像从墙头上掉下来一样,那还了得。所以骑在它的背上,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于不敢靠近它。
这种恐惧心理,害得胆小的几位同学徒步走了十几里路,一直走完了庄稼地,到了麻岗沿子,上了那个大沙梁,马上要进入沙漠了,大家累得直喘粗气。眼看着别人骑在驼背上一摇一晃的,潇潇洒洒,悠哉悠哉,是那样的舒坦,于是才在众人的帮助下豁出来都骑了上去。
其实骆驼很好骑,这些骆驼长到三岁的时候就调教好了,只要你拉着戴在它鼻棍子上的缰绳,轻轻地朝下抖一抖,再用缰绳头子或鞭梢子,在它的前腿上轻弹几下,同时下一个指令:“嘈!嘈!”它就很听话的卧倒在你的面前。卧的时候,是先跪前腿,后屈后腿,没见过的人看着不敢近前,内行看了它卧倒的姿态就知道是调教好的老实骆驼。
若遇上调皮的,你可千万不可靠近,前后四只肢蹄,都是致人于死地的武器,前打后踢,力量非常之大,俗话说,“闲马不可骑”,大有借鉴之处。因此,若不知其秉性者,千万不可乱摸人家的骑乘。
我们是下午才从学校动身的,当天的计划要走到青山小湖才能宿营过夜,大约要走六七十里路,而且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沙漠。
幸运的是初上征程遇上了好天气,风和日丽,万里晴空无云。白天大家又说又笑,欣赏着沙漠中骑骆驼行进的景象,虽然不见鸟飞人影,只有浩瀚的沙漠蜿蜒崎岖伸向蓝天的尽头,是那样的空旷、荒凉,但是别有一番新鲜好奇的欣赏价值。然而这种冲动的情绪,一会儿就被荒漠中的凄凉所代替,触景生情,惆怅莫测,如入魔道,说笑声、感慨声都停止了。
不久日落西山,夜幕笼罩了四野,上弦的夜空,繁星密布,银河像一条宽大的淡蓝色幕帘,横空跨过蓝天,旋乾转坤,展示着浩瀚宇宙的一隅。相比之下,我们一行如同沙粒微尘,显得何等渺小。
夜,寂天寞地的长夜,四处静悄悄,只有骆驼呼出的喘气声和它肢蹄走路时发出的沙沙声。我再三提醒和忠告各位同学,可千万不要打盹,时刻警惕骆驼突然受惊,尤其是在夜间行进,随时有可能受到惊动的野兔或狐狸猛然出没奔跑,会使骆驼受惊乱蹦,不小心可要真的摔下来,会招致意外的伤害。
前面就是青山,蒙语叫毛尔乌拉(马山),我们今天必须要越过的。那天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的驼队正在青山的西沙窝里行走,谁也没有带水杯子的排场,所以这时候大家都感到又渴又饿,可是习惯了饥饿的肚子又有超常的忍耐力,没有一个人吱声。我是沙漠中长大的,是一个在沙漠中行军很成熟的向导,这条道路我走过多次,非常熟悉,不要说是在这风平浪静的夜晚,就是风云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也不会迷路。
我在这样的夜晚骑在驼背上行走,感到非常舒坦自在,而其他同学呢?大部分是平生初此经历这样的磨练,此时此刻我非常理解大家五味俱全的心情,于是引出话头,鼓励同学们再坚持一会儿。
我说,翻过青山,进了小湖,我们就可以宿营了,大概还要走十几里路,最多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顿半斤面的汤面条填肚子。
一说到吃,大家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使宁静的夜晚骤然沸腾起来。是的,这一次我们一行出远门,学校格外照顾,给每人每天配备了一斤白面,半斤面做成的汤面条,再加些我们从农场带来的包得很硬的莲花菜,连吃带喝,起码能吃个多半饱,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这样的标准在学校里简直是奢望。
我还给大伙儿许愿,锁阳的营养价值高,面质大,若是挖到了锁阳,我们可以把它加工成面团,首先改善伙食。
说起要改善伙食,能吃胞肚子,大家的兴趣就更大了,七嘴八舌地议论不休,归根结底是要我赶快说出个道道来,怎么个改善法。
“难道说一斤粮能变成二斤?”一个同学迟疑地问我。
“可以变成二斤,一斤锁阳一斤面,这不就是二斤了吗?”我耐心地作着解释。
“锁阳能做成面团吗?”
“能!我妈就做过,我见过她老人家的做法。”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要是学校不同意怎么办?”
“君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吗?更何况这些小事情自己能做主,不需要请示学校,只要我们加油干,每天每人多挖几斤,自己能吃多少呢?”
一路又说又笑,大谈特谈怎样改善伙食吃胞肚子的事儿。此时腹内空空,人们渴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当天夜里如期到达青山小湖,在高大爷家的场子上埋锅造饭。谢天谢地,一路上总算是没有出什么岔子,同学们平安就是胜利。
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酸面条,我这才感到松了口气。一个个鞍马劳顿,精疲力竭,酣然进入了梦乡。
首站落脚长茨岭
第二天我们按事先预定的计划到了马山湖的长茨岭落脚。马山湖是青山怀抱的大湖,长茨岭这块地方我就更熟悉了,它离我的老家贵芨芨湖才三十余里,从幼年开始走民勤,我就常来常往路过此地。罗家大哥曾住在这里给民勤农业社放耕牛,罗生泾也随其父亲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吃牛奶、吃酸胖,养病。这地方湖大,牧草品种多,可惜就是生长白茨的地方少了一些,只有沿南沙边子那么一长条。这本来是长湖大队的地方,现在队上没有在此安排畜群放牧,属于休闲的草场。
长湖大队又叫四大队,当时划归查汉池公社,方圆近2700平方公里的地盘,特别大,大队管理不过来,所以将这一带草场的维护权,临时交给乔家窝铺林场代管。
该林场是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新成立的,现时正处在兴建中“招兵买马”,还临时招收一些外来的劳动力工作,有时候也“抓差”,就是说你要想在这块地方搞点副业什么的,必须为林场付出无偿劳动的代价作交换。
林场托管的草场不大,北至三道拐,东到九个井,方圆不到一百平方公里。而长茨岭正好在它的管辖之内,要在此处动用一草一木,必须得到林场的许可,否则就会惹出麻烦来。
我和李永智同学代表我校去乔家窝铺找谢场长接洽。大高个子的蒙古族场长,一听我是民勤一中学生会的主席,而且又是贵芨芨湖方家坑阿木尔布音的儿子,就好像见到了自家人,很亲切地接待了我俩。各民族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亲,蒙古人亦不例外。我虽然蒙语不通,但多少会一点,所以就被高看几分,谈话间,谢场长又听说我和四大队的书记甲尔曾很熟,是乡亲,关系又很好,就更加把我不当外人看待了。
因为他的林场占用的是四大队的地盘,好多工作也要仰仗四大队的支持,这就拉上了关系。因此很慷慨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允许我们驻扎在长茨岭挖锁阳。不过有个小小的条件,要用我们的骆驼给场里转运几天芨芨,我答应了。我说,学校出一人三驼归你调用,但你得管吃管住,至多干一个星期,场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实际上我了解他的家当底子,他手下的林业技术员小窦,曾经在民勤找我办过事,将林场开发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这里可不像民勤,是蒙古地界的单位,处在牧区,供应宽松,场里又经常虚报雇工人数,有多余的库存粮油,所以养一个学生吃几天不在话下。
于是,次日凌晨我们委派李永智同学拉了三峰骆驼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什么派他呢?一是他会应酬,有韧性,会来事儿;二是他多少懂得一点使唤骆驼的方法,俗话说,“山里没树,苦豆子为王”,现在只能把他当内行启用了。那些芨芨也是此地放牲口的民勤人偷割的,被林场没收了,都散落在草场上。那东西非常光滑,不好捆成垛子,驮运起来十分麻烦。不过只要林场配一名好搭档,李永智会胜利完成任务的。
与此同时,我们其余的人立即投入了生产。前面已经讲过寻找锁阳的方法,现在我再给大伙儿重温一遍,亲自指导示范怎样找坑,怎样操作,怎样使用巧劲,把锁阳尽可能完整无损地挖出来。并且再强调三点:一要注意安全,不要找上锁阳坑走丢了;二是在采挖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损伤锁阳根;三是挖完以后一定要回填原土,以保护结锁阳的根部不再失散水分。
经过一天的奋战,人人学会了找锁阳、挖锁阳的基本技术,太阳落山前都安全返回驻地。多少不等,都有收获,当天晚饭就吃上了加入锁阳的面饼子,几乎每个人都吃饱了,很舒服,于是大家的信心很足。
就这样连续干了五天,因为茨疙瘩少,所以收获不太理想。从长茨岭到下九个井这一条狭长地带,延沙边子的地方才生长白茨,面积不大,因此生长的锁阳就不多,经过几天的采挖,越来越找不上了。给学校送一趟最少得积存两千多斤,现在我们才只搞到几百斤。照这样下去,风声大,雨点小,劳人动马不划算,怎么给校长交差?我思前想后决心搬家,重新找一块锁阳多的地方干。
夜奔贵芨芨湖
方家坑西面有个雷家住过的房底子,我小时候,有个叫雷五爷的一家人住在那里,解放后他们回到民勤老家,现在这里只留下一个房底子的印迹。我很熟悉,那里的白茨特别多,长得兴旺,方圆有好几平方公里的地方都盛产锁阳。
对这块地方我揣摩了好久,就在我家旁边,可是又在大队的眼皮子底下,因此当初我不敢冒然下手,要是不经过四大队领导的允许,恐怕会弄出事来。要是先找领导吧,时间又赶不上趟,来回百余里路,还不一定马上能见上面,前后再花上三五天,我们熬不起,这二十几号人马闲等着怎么办。
经过前思后想,又觉得问题不大,大队书记甲尔层,家住长湖西头,离方家坑十多里地,在牧区来说这就是邻居了。他与我父亲交情深厚,对我也很看重,即使先不请示,他也得给点面子,不至于把我们轰出来吧。于是我决定来个先斩后奏,夜奔贵芨芨湖。
为了掩人耳目,不招惹人们的注意,我们在第五天夜幕降临之时,偃旗息鼓,趁上旬的朦胧月色,悄然离开了长茨岭,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着雷家底子进发。去这地方的路径,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从小到大不知来回走过多少趟,可以说每个沙窝湾湾的走向都了如指掌,即是风雪之夜也不会迷路,何况今夜的天气晴空万里,只有一丝微风伴随我们潜行。
大家都学会了骑骆驼,每个人都能单乘单骑,不再拉上链子走了,所以行进速度可以快慢自如,不必担心前驼拉豁后驼的鼻子。
宁静的夜晚悄无声息,空气格外新鲜,微风拂面,阵阵清凉,我们身披夜色神纱,溶入浩瀚的沙浪之中,犹如游弋于苍天云海之间,大有心旷神怡之感。我在前面领路,大家一个接一个地鱼贯跟随,依次翻越了九个井大沙窝、西野马井、东野马井,再经过贵芨芨湖西头子的大榆树,天亮之前就到达了目的地。一路走来,十分顺利。
我们摸黑宿营,稍事休息,朝阳欲吐霞光,正式各就各位投入战斗。凭借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每人每天挖二三十斤锁阳不成问题。丁有福同学带领他的助手抓好伙食,我立刻起程上长湖大队请示领导审批。
雷家底子到我的家不到五里地,我路过家中看望了父母,饱餐一顿,骑上我们家的自留骑驼“沙鼻子”,疾驰长湖大队,碰巧甲书记在队上,没有下到各畜群去。我拿出父亲给我的一瓶白酒,以蒙古人的礼节敬了酒。甲书记显得非常客气,请我吃肉、喝奶茶,好像这里的生活仍然一如既往,风平浪静,没有一点儿紧张气氛。当我说明来意后,他未加思索就欣然应允。还笑着说:
“您是知道的,哪块地方是你们家老底子的后墙跟,你父亲毕其那哈在解放前后数十年里也不曾通场移牧,周围的草场严重退化,公社化以后的这几年,我们不准备在那里进驻牲畜,让草场好好地缓缓劲儿,现在闲着哩,你们挖去吧,不妨事。”
他吸了两口鼻烟接着说:
“实际上这也是在帮助我们更新了锁阳坑,对草场有利。您是知道的,锁阳坑连续三四年不挖会让枯腔胀死的,我们又无人力去挖。你们现在来挖是好事情,既挖了锁阳,又清理了坑中的枯腔,一举两得,不过一定不要伤根,还要回填原土。”
甲书记的要求我一一答应,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事办得如此顺利。翌日,我急忙赶到驻地,向大伙儿作了汇报,大家听了异常兴奋,现在我们名正言顺了,不再是偷偷摸摸,可以大张旗鼓地干了。这三天来的奋斗战果辉煌,除去自家吃的还存了几千斤,照此速度再过两三天,就能往学校送上一趟了。
我们离开李永智八天了,按约定今天应该是他来贵芨芨湖会合的日子,我非常担心,他能找到吗?
我与他分别时叮嘱再三:
“这几天天公作美,看样子无大风袭扰,只要你吃好早饭,早点儿从乔家窝铺动身,来到长茨岭,寻到我们挺进沙漠的踪迹,不离不弃,一直跟着踪迹走,大方向是东南方,路程约三十余里,用一天的时间,赶到新驻地绰绰有余。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你要注意两点,其一,你要始终掌握大方向,指使骆驼驮你走,并且使它不离驼踪印,注意把握好缰绳,绝不能让它吃草,这样它就会本能的意识到只有到了一个所在,才会让它休息吃草。所以只要方向无误,它肯定会把你送到一个人家,这是骑驼的天性。其二,假若天黑了,一定要上到高沙窝顶上看火堆,我们会在高处用篝火为你导航的。”
天渐渐地黑了,却不见李永智的影子,大家心急如焚,叫天天高,叫地地厚,上哪儿找去?此时怨言纷纷,直冲我来。
“当初就不该留他一个人,有两个人也放心点!”
“今天下午就应该找他去!”
“别的好说,喝不上水会渴死的!”
“但愿平安无事!”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急坏了。
我赶快召呼大伙儿在高茨疙瘩顶上放起大火,在牧区的夜晚,用火光当作信号是最明智的做法,胜过所有的招数。夜越来越黑,上旬的月色显得格外淡漠;篝火越烧越旺,把我们的驻地照得通红明亮,方圆十里远的地方都能够看得见火亮,这也是我在牧区学得的最后一招,现在派上了用场。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奇迹出现了,李永智战胜了夜幕下沙漠中的恐惧与孤独,终于走进了我们的火光中,回到了集体的怀胞,大伙儿拥上前去,兴高采烈地欢迎归来的独胆英雄。
他一见到我,满腹怨气就不打一处来。原来他听我说下的路程不太远,所以一时疏忽,起身晚了点,才闹得这么狼狈。一个人在沙漠中游荡,苦胆水都吓干了,一肚子的委屈无处发泄,竟然拿起鞭子在我的裤子上轻轻地弹了两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我紧握住他的双手,祝贺他勇敢机智,单枪匹马地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
丁有福同学赶紧端过开水和锁阳饼子,供他享用。他一边吃,一边讲述着他离开集体七昼夜孤军奋战的离奇故事。
他今天从林场办完事以后,出发的时间晚了一点,等到了长茨岭寻见我们的踪迹已过中午,紧赶慢追,太阳落山时才远远望见了贵芨芨湖的那棵大榆树,刚走出了沙窝,天就完全黑下来了,再也看不见任何踪迹。此时又渴又饿,只觉得嗓子眼里直冒烟,吓得浑身酥软,毛骨悚然,不敢再前进半步了,只好上高沙窝寻火光。正在万般无奈之际看见了我们驻地的火光,这才迎着希望之光找到了“家”。待他吃饱喝足之后才怒气消散。现在我们各路人马会齐,大团圆了,感到胜利在望,心情非常愉快,就又谈论起吃的事了,越说越高兴。
改善伙食
我曾在青山脚下为同学们许愿,等挖到了锁阳一定改善伙食,白面加锁阳,一斤当二斤,现在是一斤当三斤超额实现了。小伙子家,只要吃饱了肚子,有的是力气,越干越有劲,锁阳的生产量逐日上升。
多亏了老丁伙食组的一片苦心,在少粮缺油的条件下,硬是把锁阳饼子烙得有滋有味,物美量足,一日两餐,人人都能吃饱,而且自从吃了这种饼子以后,白天晚上没有了饥饿感,好像很长时间以来没有这么舒坦过,浑身是劲,消除了乏困感,个个脸上红光满面,还带点红里透紫,这是风吹日晒的象征,也是吃出来的色彩,长“膘”了。
老丁对弄锁阳饼饼很有研究,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绝无仅有的地步。他选择表面光堂而粗壮的锁阳,取头去根刮皮,熬成烂泥,抟成小疙瘩,在白面上打个滚儿沾足一层面粉,用手掌按成扁平状,放到锅底上,用文火烙熟就成了。这样既不费粮,又能多吃锁阳肉,每人每顿分得十三四个小饼,戳一红筷子高,管叫你吃得饱饱的,再喝一碗面汤“走缝子”,就更美了。
在生活过关的那个年代,利用代食品能够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就像是活在人间天堂。
硕果累累返校园
经过二十余天的奋战,大概生产了一万多斤锁阳,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比预期效果要好得多,前后分三次让彭师傅运往学校。学校领导非常满意,期间还派遣吴国华主任亲临现场视察。吴主任又带着我去回访四大队,代表学校向甲书记登门致谢,回来时路过我家借宿一夜,体验了一下我们牧区的生活。吴老师亲眼看到我们住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尽管是风餐露宿,生活却很充实,各方面摆布得有条不紊,大加赞赏,尤其对甜香甜香的锁阳饼饼,更是赞不绝口。
也是天公作美,近一月的光景天气晴朗,很少有阴云风雨,我们占天时、地利、人和之利,一切如愿以偿。如果不是学业在急,我们几乎都乐不思蜀了。
在回校前我们计算好定量供应的标准粮,老丁他们给每个人富余加工了三天的饼饼,当作途中口粮,大家望着它,心中乐开了花。
第三次运送锁阳的时候,我们随同驼队满载而归,迈着矫健的步履胜利返校。
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每学期干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是必要的,应该的,无可厚非。但是像那时候的勤工俭学就有点过火了,特别是那种不计社会效益的劳动。
回顾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既是五味杂陈,又是五彩缤纷,我们经历得太多,经受了饥饿、劳累、苦难和意志的磨炼,但是那个五花八门的勤工俭学活动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回首一观,树林何在?钢铁何在?只有锁相饼饼还记忆犹新。大多数劳务是徒劳无功,甚至是劳民伤财,却白白占去了我们学生约40%的宝贵时间,拿着父兄的血汗钱无故挥霍,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拙劣败局,痛哉,惜哉!
期望后来者戒之,倍加珍惜青少年时代的宝贵时间和青春年华。
作者简介: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完稿。